不勤耕耘的花园会变成杂草地
六月过完了好几天才发现已经过完了。每月至少一篇博文已经蛮久,上次断更还是在 2018 年那个恐怖的夏天。也不是没空,不过整个月都在忙着东挖一个坑西挖一个坑,事儿倒是干成了不少。
最近学到一个新词:「电子花园(digital garden)」。这里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解释了这个概念,我有点想翻译:You and your mind garden - Ness Labs。电子花园这个概念最初到底是谁提出的已不可考,但传播最广的电子花园莫过于前苹果工程师 Andy Matuschak 的 Working Notes 和独立写作者 Gwern Branwen 的网站。后者还勉强能当作结构复杂一些的博客来看待,前者则已经完全脱离「篇章(article)」的制约了。的确,这种形式更符合人脑的思维方式,而且跟 Zettelkasten(详见:如何用卡片法写论文? - 少数派)不谋而合。
我的理解,所谓「电子花园」,就是把脑子里的思路以更接近它原本的样子展现出来。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,有一串串的想法,也有网状的想法,也有灵光一现的单个想法,不同想法碰撞之后会生出新的想法;这些形状都不适合用一篇篇单独的博文来展现。我一般会等到某一个或者某一串想法生长到足够丰富的时候,一气呵成写一篇博文——但,其他无法扩展成一篇文章的小想法并不是没有分享的价值,却只能被埋没在社交媒体的 rant 或者我从不示人的电子卡片盒中了。建设一座电子花园,能够更好地整理、分享、发现这些零散的想法。
也因此,我天然地更倾向于 Andy Matuschak 的方式,而 You and your mind garden、 Maggie Appleton 的推荐帖以及 KasperZutterman/Second-Brain 中提到的有一些在我看来就纯粹是个人维基,而不能称之为花园。
在此之前,其实我已经开始做个人维基有一阵子了,当时并没有发现灵感来源的 Nikita Voloboev 的个人维基里直接说了它是个电子花园。那么,我还要另外再建一个电子花园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在我看来,个人维基的概念不足以覆盖电子花园的概念,我想放在个人维基里的是「知识」,而在电子花园里的是「想法」。如果一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,例如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,那么就适合在电子花园里捋一捋思路;反之,如果一个问题能够找到最优解,例如 CSS 要怎么垂直居中(可能有人会不同意这个能否找到最优解😆),那么直接把代码加上几行说明放在个人维基里就可以了,我现在的个人维基正是这么做的。
然而,我并不能直接一股脑把电子卡片盒中的卡片甩出来,然后说这是个电子花园了。的确,在那之中有一些尚未成型的想法,但大部分是书摘或者我想留作以后参考的技术性摘抄,并不是「我自己的」东西。因此,我需要一段时间挑拣一下,尽量在近期弄好发出来。毕竟:
The only requirement is that you never stop.
~ Peter Elbow, 1998
另外一些我觉得不错的电子花园或者类似的地方:(不定期更新)
- Open Transclude for Networked Writing
- OpenXanadu (sources only)(前项的第一张截图来源)
- Intro - exobrain
- Azlen Elza’s Notes
- My TiddlyWiki — a non-linear personal web notebook
- The Piles - Buster’s Notes
- Patterns — Gordon Brander
- Sam Hart — Are.na
- Things I want to figure out or see implemented eventually | beepb00p
- Maggie Appleton - The Digital Garden